西出阳关有故人——从张荫桓致王懿荣的一首诗说起

    “无限艰危一纸书,二千里外话京居。

    覆巢几见能完卵,解网何曾竟漏鱼?

    百石斋随黄叶散,两家春共绿杨虚。

    灞桥不为寻诗去,每忆高情泪引裾。”

    屈向邦在《粤东诗话》里说“此诗由廉生传出,偶向友好诵及,不胜感喟。廉生姓王,名懿荣,福山人也。博学耽著述,盖与樵野交谊最深,而能古道照人者。”在朝野皆曰杀,人人噤若寒蝉,忙着和钦犯张荫桓划清界限的无限艰危之中,能从两千里外的京城修书给他,带来家宅和儿子消息的有且只有王懿荣,因为两人不但是好友还是邻居。

    “百石斋随黄叶散,两家春共绿杨虚。”张荫桓和王懿荣的交谊都在这句诗里。

    张荫桓广东南海商人家庭出生,从小读书,成绩不佳,没考上秀才。花钱捐了个出身,从广东跑到山东,投奔在巡抚衙门当幕僚的舅舅李宗岱,得到巡抚阎敬铭的赏识,从此顺风顺水,开启了升官之路。李翰章、丁宝桢都对他青眼有加,很快干上了登莱青道。在烟台其洋务能力得到出色发挥,洋务派领袖李鸿章对他格外赏识。1885年代表大清出使美、日、秘三国,1890年受到慈禧器重,以户部左侍郎充总理衙门大臣,位列卿贰,1897年出使英国,庆贺女王维多利亚继位六十年,顺道访问了德国、俄罗斯。在晚清一众颟顸大臣中,张荫桓确实是个难得的干才,能在光绪与慈禧、翁同龢与李鸿章之间左右逢源,内政外交卓有建树。

    晚晴官员流行搞学术,经史训诂,金石考证,古物收藏盛行,没点学问,往往让人瞧不起。《清代野记》记载:光绪初年某日,王懿荣与朋友纵谈碑版,端方前来询问,王懿荣戏曰:“尔但知挟优饮酒耳,何足语此。”端方拍案曰:“三年后再见!”及归,端方遂访厂肆之精于碑版者,得李云从,朝夕讨论。”被赐予紫禁城骑马的重臣端方因为学问差,被王懿荣耻笑为只会“喝花酒”,弄得很没面子,从此发愤图强,成为一代收藏大家,只为让人高看一眼。张荫桓幕僚出身而至卿贰,自然不甘落后。

    郭则澐《十朝诗乘》说“樵野娴风雅,不知者乃以伏猎侍郎目之。”“伏猎侍郎”出自讥讽唐朝侍郎肖炅读白字,把“伏腊”读成“伏猎”的典故。这里是说,不了解张荫桓的人,都认为他是附庸风雅,其实不然。徐世昌《晚晴簃诗话》说张荫桓;“虽不以科目进,而折节读书,洽习掌故,文辞佚丽。李㤅伯、王廉生与交稔。一时朝士未易抗衡。”张荫桓工诗词,善书画,精收藏,特别喜欢清初王翚(石谷)的画,所藏王石谷画作近百副,所以给自己的书斋起名叫“百石斋”。张荫桓在一首诗题中说:“西安阻雨,与云门合并十日,承题石谷两册。余得此册始足百石,廉祭酒讶为不祥,而云门颂之,为石谷辨也。涂间追忆旅中情况,寄酬一诗。”这段说王懿荣认为“百石”与“百死”谐音,是不祥之兆,当时不以为然,岂料竟一语成谶,这就是“百石斋随黄叶散”的本事。一夜之间,张荫桓待罪西谪,秋风萧萧,黄叶飘飘,百石斋的书画随秋风黄叶飘散,终不过是过眼云烟。一个“散”字写在给老友王懿荣的诗里,何其悲凉!

    《王文敏公懿荣年谱》载,光绪九年(1883)冬月王懿荣移居东安门外锡拉胡同,先是租寓继购得之。光绪十年(1884)张荫桓结束地方官生涯,跻身京堂,寓居锡拉胡同,准备出使外国,两人成为邻居,在此前后开始交往。以王懿荣在金石收藏界的地位,很快成为张荫桓收藏的良师益友,二人经常书信往还,诗词唱和,感情迅速升温,这一块孙振民先生在《王懿荣与张荫桓的交往和诗词唱和》一文中有详细考证,无需我再狗尾续貂。

    远亲不如近邻,张荫桓与王懿荣二人不仅在学术上引为知己,生活上也互相关心。光绪二十年(1894)翰詹大考,王懿荣得一等六名,张荫桓为朋友高兴,在日记里说:可喜也,......廉生可从此腾达矣。”光绪二十四年(1898)张荫桓幼子骥儿风疾夭折,王懿荣赶来劝慰,张荫桓在日记里说:“王廉生来,慰予伤悼,可感也。”二人下班后常互相串门留饭,儿辈亦相互往来,遂成通家之好。光绪二十四年六月初八王懿荣生日,张荫桓没空,派儿子代为祝贺。在日记里说:“廉生今日生日,未及往贺,令垲儿代祝,送回《词科掌录》诸书。”

    昔唐朝诗人白居易,想与好朋友元八(宗简)做邻居,写了一首诗《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其中有句“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张荫桓的“两家春共绿杨虚”反用了这个典故,一个“虚”字,表达了与王懿荣结邻而居,长相往来,子孙也能长久相处的美好愿望,不过也终究是一场虚妄。然而,张荫桓依然感念王懿荣的深情,此去阳关,没有灞桥寻诗的风致,罪臣之身,前路未卜,想起这些不免老泪纵横。

    张荫桓清楚自己的处境,覆巢之下岂有完卵,解网之际何曾漏鱼。他做好了最坏的打算,但依然心存侥幸。途径西安时,张荫桓酒后谈及慈禧,依然口出狂言:“这老太太和我开玩笑,还教我出关外走一会。”也许他想起了前辈林则徐,当年谪守新疆,继而东山再起。他以为慈禧不会赶尽杀绝,给他留着一线生机。他有自信的资本,但是却失去了上苍的眷顾,时局不会再给他重获信任的机会,因为他触及了那个高高在上的老太太的权利禁区。

    实际上张荫桓才是戊戌变法的幕后推手。何炳棣先生说“荫桓引有为戮力改革,实隐然为变法之领袖,非荫桓之先启沃君心,则变法之计不能遽入”。张荫桓和康有为是广东南海同乡,如果说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张荫桓就是第一个实行者。张荫桓常年出使国外,不但思想接受了西方文化的洗礼,生活也逐渐西化,早有变革之心。遇到康有为,两人一拍即合,引为同志。张荫桓在朝中极力向光绪皇帝引荐康有为,并且游说翁同龢为同盟,一力促成康有为得到光绪皇帝的赏识,开启了戊戌变法。虽然因为西方势力的干涉,张荫桓流放新疆,逃过一死,但是老太后仍对他恨之入骨。

    庚子(1900)之变,八国联军侵华,慈禧依仗义和团向列强宣战,继而无奈求和,对西方列强的怨恨洒到张荫桓身上,七月六日下旨在戍所将其处死,张荫桓终于成了没有名分的戊戌七君子。半个月后的七月二十一日,北京城破,京师团练大臣王懿荣投井殉国。

    春天会再来,杨柳生发,依旧翠绿,只是物是人非,这对情深义重的好邻居,再也不能共赏锡拉胡同的美好春色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