跏趺坐、金刚坐、七支坐法、定印等的正确方法及注意事项
名词解说
跏趺坐,佛教术语,即互交二足,将右脚盘放于左脚上,左脚盘放于右腿上的坐姿。在诸坐法之中,以此坐法为最安稳而不易疲倦。又称交一足为半跏趺坐、半跏坐(俗称单盘);交二足为全跏趺坐、大坐、莲花坐,亦谓为“全跏”(俗称双盘),此为圆满安坐之相,诸佛皆依此而坐,故又称如来坐、佛坐。又以为佛禅定时常用之坐势,故亦名“禅定坐”。
金刚坐,为金刚跏趺坐的略称,亦称“结跏趺坐”。又因佛禅定时常用的坐势,故亦名“禅定坐”。如来佛多为此坐,又称为“如来坐”。
莲花坐,据传释迦牟尼和观士音菩萨颇爱莲花,用莲花为座,自此所有寺院里的佛像都是以莲花为宝座,这就是莲花坐的由来。.双盘莲花坐,是印度瑜珈的一个重要象征姿势,也是古代中国修行人的共同静坐姿势。
吉祥坐(有人称金刚坐)和降魔坐(有人称如意坐),用以区分左右两足(腿)不同的上下交叠坐法:普通有两种结跏趺坐法“一日吉祥,二日降魔,凡坐皆先以右趾押左股,后从左趾押右股,此即左押右,手亦左居上,名曰降魔坐。诸禅宗多传此坐,若依持明藏教瑜伽法门,即传吉祥为上降魔坐有时而用。其吉祥坐,先以左趾押右股,后以右趾押左股,令二足掌仰于二股之上。手亦右押左,仰安跏跃之上,名为吉祥坐”。今印度佛菩萨像,几于全部为吉祥坐,所以坐法中,此坐最为重要。《瑜伽师论》卷三十中云:“诸佛所许大小绳床草叶座等,结跏趺坐,乃至广说。何因缘故结跏趺坐,谓正观见五因缘故。一由身摄敛速发轻安。如是威侧顺生轻安,最为胜故。二由此宴坐,能经久时。如是威仪不极,令身速疲倦故。三由此宴坐,是不共法。如是威仪,外道他论,皆无有故。四由此宴坐,形相端严。如是威仪,令他见己,极信敬故。五由此宴坐,佛佛弟子,共所开许。如是威仪,一切贤圣同称赞故。”换言之,即结跏趺坐,第一摄身轻安;第二能经久不倦;第三外道皆无;第四形相端严;第五为佛门正坐。此即所谓“五因缘”也。
正确姿势与方法:
最理想的坐姿为“七支坐法”。所谓“七支”是指对身体要求的七个要点:双足跏趺臀加垫,双手脐下结定印;脊直肩张腋肋空,竖项收颌头中正;双眼微闭若垂帘,舌舔上腭轻闭唇。
1、双足跏趺
先将左足置于右腿上,再将右足置左腿上,称金刚坐(男士用)。先将右足置左腿上,再将左足置右足上,称如意坐(女士用)。按有的传承,不论男女都采用金刚坐。行者请依自己上师所教为准。双跏趺坐重心稳定,有利于身的放松和长时间静坐,而且双足交盘使血液流动大大减缓,减缓生理活动,又增加体腔的静压力,有利于最大限度降低新陈代谢速度,便于入静。初学者一时还做不到则只将一足置另一足上(单跏趺也称单盘)即可。至于左足在上(如意坐)还是右足在上(金刚坐),请依照自己上师的传承为准。再不行者双足交散坐(即人字坐或称散盘)亦可。也有人举张人左右腿一般长短不一,应以长腿在下而短腿在上结跏趺。不仅双腿应盘于坐垫之上,而且还应在臀下另设约2寸高的坐垫以抬高臀部(根据个人情况可加、减高度),坐垫应干燥、透气、软硬适中,不宜用太软的木棉、海绵、麦壳等物,也不宜使用塑料、化纤、毛皮之物,最理想的坐垫是以棕丝或蒲草纺织而成。无论是初学还是功夫娴熟者都应使用坐垫。因为坐垫有利尾椎放松,对于初学者尤其重要,可以便于重心落于下盘、利于腰背肌肉放松、避免气血冲头之弊。
附录:有一则关于法座之故事:阿难尊者在集结佛法时,所有的僧众把他们的法衣拿起来叠成坐垫,让阿难尊者坐其上而说法。这并不是因为尊贵阿难尊者而是尊重佛法故,所以演变至今,坐垫也代表著对佛法的尊敬。有些人认为自己有功夫,腿到家了,打坐屁股这里不垫,你晓得,我们背脊骨到这里自己摸摸,尾闾骨最后一节,两边就是大腿这里两陀肉,这个中间有个三角架空的,你不垫一下,这个人坐起来,这个背脊骨要支持这个身体啊,白花力气在那里,不好用功了嘛,而且影响这个脑不能放松了,所以即使功夫最好,后面还是薄薄一垫,有些人说这个传统不能垫的,那根本不懂科学,也不懂佛法。所以功夫好一点嘛,你先,我告诉你,腿不熟垫高一点,腿如果那么高,你垫他个七八寸,等它腿熟一点,你放矮一点,腿完全完全很熟了,好的老师、出家人,手里挂的那个拜具,那个一迭,薄薄一层就够了,所以一定要垫,这是科学的道理......”——南怀瑾《南禅七日》
2、手结定印
定印又名定心印、弥陀印、禅定印。亦名“妙观察智定印”,略称“定印”。是阿弥陀佛入定之印相。两掌仰置脐下,右手叠于左手上,两大拇指相触。为通用的入定手印,亦称“法界定印”。但是,也有区别男女的不同结法:取金刚坐,右手掌置于左手掌上(男),或者取如意坐,左手掌置于右手掌上(女),两拇指轻轻接触,自然放松置于腿上。(按有的传承,不论男女都采用第一种。行者请依自己上师所教为准。)容易散乱的人可以采用金刚拳印:大拇指轻触无名指根,并轻握成拳,分置于膝盖上,手臂自然打直,保持两肩平衡。
3、脊直
脊椎的每一锥体如珠算珠子叠竖一般,自然正直。由于自然生理弯突,应注意纠正。初学者若脊柱原本变形不直则不宜过度拉直而影响全身的放松,待内气充足后脊柱会自然竖直。
4、肩张
两肩应舒张但不挺胸,两臂自然下垂腋下留有空隙。3、4项的具体做法:坐好后以头顶上领,整条脊椎上拔伸直,稍挺胸、肩张开,然后从上而下顺势放松,上半身便处于自然松直的状态。这样不紧张不懈怠地维持下去即可。3、4项做好了,则可以达到“松胸实腹”的效果,便于达到心静气沉。
5、头中正
头不俯仰,不歪斜,颈项向上竖直(虚颔顶劲),下颏微内收(不是低头)。这即利于颈锥正直,又可轻微压迫颈动脉,减缓生理活动,减低新陈代谢,便于入静。
6、双眼微闭
双眼半开,以能见体前三米左右的距离为宜。目光可注视于体前约一肘远处之一静物上。(此静物应①较小②单色③形状简单。如念珠。)如易散乱可闭上只留一丝光线即可。如易昏沉则可睁大眼睛,平视前方。
7、舌舔上腭
舌头的前半部轻舔上腭(不是以舌尖用力抵上腭)。具体窍门是:把舌后部的空气排尽,咽喉部放松,舌稍后缩即自然成,不必用力去“抵”。嘴唇轻闭,嘴部肌肉自然放松,上下牙不要相咬,稍留一缝隙。按七支坐法做禅修,就能够调整、保持内气,让生命充满活力,并能产生内在的觉悟。第1、2、3、5项——能引入遍行气;第3、7项能引入上行气;第3、4项能引入等住气。
注意事项
(1).饱胀或饥饿时,过于激动、消沉或疲惫时,不宜打坐。
(2).在室内静坐时应保持空气流通,但不可当风而坐。
(3).在室外打坐时要注意保暖,也不要直接坐在湿地上。
(4).气候凉时应注意两膝、脖项和后脑的保暖。
(5).肢体形态要求很严,但应注意放松,细心内调,找到一种身体既合要求又轻松舒适的状态。
(6).意识的放松很重要。可以想一下“以难得之身修难得之法多可贵”,“我在为度济众生而修无上法门”,带着慈悲喜舍之心态,微笑从心中泛起并形诸于色。特别把眉心和下颏肌肉放松。
(7).不管双跏趺、单跏趺或散坐,臀部应垫二、三寸的垫子,以自己觉得重心稳,无前倾后仰的感觉为原则。一开始做不到双跏趺便做单跏趺,再不行便散坐。
(8).盘坐的酸痛其实对身体很好,能刺激大脑分泌许多有益身心的脑内啡,而且两腿受姿势影响血行阻塞,身体气血循环会自动努力向两腿冲,这会带来很多附加的好处,不必担心腿因此受伤。不过并不建议大家为此强忍酸痛,还是慢慢进步的好。
静坐的益处
(1)身安稳:诸坐法特别是七支坐法,能安身制气:跏趺以调入息,端坐以均体温;直坚脊椎,放松膈膜,可使灵气遍及全身;曲颈如钩,以出息;舌上颚,注视前方,可使由空气摄入之灵力注入中脉;五种灵息,即上行、下行、平行偏行、命根之气,自空中摄入,安于中脉,可得身安,可除疾患。具体说:跏趺而坐,可使下行气易入中脉,除却烦恼;手印置脐下,可使平行气易入中脉,除却烦恼;曲颈如钩,可使上行气易入中脉,除贪烦恼;舌舐上颚,可使命根气易入中脉,除去烦恼。
(2)口安稳:诸坐法特别是七支坐法,能安口制息:寂静无声,呼出陈息,吸入新息,得口安稳;口安稳,泛指五官,对五官引起之印象,不说明,不说非,因若说是非,即落两边而非中道;只有中道观才能心不动,脱离妄念,进入禅定之寂静状态,这种状态,如睡眠中之婴儿,最为安稳,而非昏沉,切不可误认昏沉是禅定。口安稳实际上是感觉器官的最佳功能状态即健康。
(3)意安稳:诸坐法特别是七支坐法,能安意制心:修炼定坐者,应不想过去,未来,不想现在正从事禅定,如不能稳心安意以入定;禅定中所持空有观应是非有非空,真空妙用,有无双照,妙契中道;制心一处,心不外驰;心不外驰者,含有心、口、意三者充分清净之意。接诸此中之瑜伽行法,身、口、意三者互相倚托,不可分离。意安稳是精神的最佳状态。
(4)四安稳:瑜伽认为,不断修炼坐法,可使生命得到全面安康稳健:练坐安身,可控制身体,使之无疾;练坐安口,可控制感官,使之无恼;练坐安意,可控制精神,使之无患;不懈持练,守护三方,使命寿延。因此,身健、口悦、意清,命久即为修炼坐法的四安稳效能。用现代语言表达,炼坐能使生命健康,心身安泰,祛病益寿。
双盘是个很有意思的坐姿,两腿一盘起来,身体便稳坐如泰山,不容易向后倾倒,腰背也不必费力便能轻松挺直,心也会立即平静下来。
佛教有一句话鼓励修行人双盘:「福慧两足尊。」意思是称赞能双盘的人兼具福气与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