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摔跤
摔跤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国最为古老的武术,古代称摔跤为角抵、角力、相扑、争跤、掼跤、摔角等。
南朝梁人任昉在《述异记》一书中,指称“⋯⋯蚩尤氏兄弟七十二人善角抵术,人不能向,每战披靡⋯⋯”此所谓角抵术,是史书记载之中提到最古老的摔角术。黄帝、蚩尤时代已有完整进步的社会组织与战斗型态,因此虽不能说发源于蚩尤,但可视为一次总成。
春秋战国时代也有对摔跤相当的记载。吕不韦撰《礼记月令》中提到周天子将摔角列作军士之徒手近身格斗战技训练,并采两军搏斗竞赛方式称为‘角力’。一方面可考验武技,再者收集团斗阵练兵教战的效果。另《吕氏春秋》、《淮南子》都有类似记述。
唐朝时的重要发展即为相扑随著日本的大化革新传入,而摔角运动在唐朝的称呼“相扑”也就一直被日本所延用。但经过数千年来的演变,尤其在江户时代相扑活动密集,己自成一格,与摔跤运动截然不同。一种是在土俵中,穿著丁字裤进行,而另一种则穿著上衣,并在户外黄土地上进行。唯独在技巧上到是还有些过去的影子,如相扑的推掌与勾绊技巧,依然还充满了摔跤风味。
常有人误以为中国之摔跤术为蒙古人传入,而且即是在元朝。但实际上两系源流与技巧独立不相干。元朝统治中原时中国的摔跤术已经发展了千馀年,有自己完整的系统。元朝蒙古士兵以马术为主,因此摔角术也以间接方式在民间流传,蒙古跤多强调接体式的缠、抱、擒、摔,不同于中原内地的摔角与拳脚间互补优劣,架式大开大阁、沾手即跌,动作较为干净俐落。明太祖年间曾重视内地之摔跤术,做为补强军队战技之用。
在清朝满族传统亦重视摔跤术。因为皇帝的提倡,带动中国摔跤的盛行。宫廷之中设善扑营,专业训练力士,并做为皇帝侍卫。民国初南南京成立中央国术馆,正式成立摔跤术科目,并确立摔角二字为统一用词。自此国内摔跤好手得到良好之待遇与尊重,现今诸多中国地区流传之摔跤术好手,多与中央国术馆有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