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湾疯“正妹”各行各业美女横行
台海网9月2日讯 (海峡导报记者 林连金 见习记者 杨思萍/文 资料图)台中一对16岁“龙眼正妹”暑假打工,3天就卖出400斤龙眼;台北一“医大正妹”毕业后继承家业推广古早味瓮仔鸡,月入百万元;台铁公司一改刻板印象,密训“正妹列车长”;台北县政府更找来自家人——— “正妹公务员”拍台北宣传片;连“五都”选战也打起“正妹”牌,不仅有美女拉拉队,大高雄市参选人黄昭顺还拉来漂亮女儿陈菁徽站台造势……台湾正流行着一股“正妹现象”。何谓“正妹”?大量“正妹”从何而来?台湾岛内又是怎么样看待“正妹现象”及其产生的各种社会效应?就此,本报记者昨日根据台湾媒体的相关报道,并采访相关人士进行一一解读。
满岛尽吹“正妹风”
现如今,打开台湾电视,翻开台湾报纸,“正妹”字眼随处可见,众多商品有如潮涌纷纷与“正妹”“攀亲”,复制“香车+美女”模式进行行销,“正妹相机”、“正妹镜头”大占“正妹”的便宜;不少人与活动也大打“正妹牌”,尽享其利。
岛内网络游戏 《英雄岛》找来 “正妹”代言,虽然没有火辣性感,却是阳光活力十足。视障歌手萧煌奇开演唱会,也找来10个拉拉队“正妹”到场助阵。甚至还有商场专门举办 “正妹”评选活动。“正妹”威力“杀很大”!连公部门也不敢忽视。日前,台铁公司也搭上制服美女热潮,秘密训练一批20岁到30岁且高学历的“正妹列车长”,一改以往刻板印象,大受乘客欢迎。“肥水不流外人田。”台北县政府城乡局更以局里的“甜姐儿”萧君陵为女主角拍起了偶像剧,大力推广台北县之美。
“正妹风”可谓“无孔不入”,台湾大学、台湾政治大学分别涌现了“台大十三妹”、“政大四姬”,并在商场一比高低;在警界则有“正妹警花”;甚至连台军方亦未能“免俗”,推出“正妹士官”吸睛。而“五都”选战也来凑个热闹,大高雄市参选人黄昭顺拉来学医的漂亮女儿陈菁徽,双双穿上水手服为选情加温。
“美眉”敢秀就能红
“正妹”一词于2005年开始出现在媒体与相关论述,那么何谓 “正妹”?台湾岛内时下大量的“正妹”又是如何产生的?据台湾《联合报》考证报道,“正妹”=清纯、可爱、甜。能够被称为“正妹”者,多为16至25岁女性,属 “美女的年轻版”。
台湾杂志《性感志》编辑陈先生昨日在电话中告诉本报记者,“正妹”讨论最早出现于台北 林 克 网 站 (TaipeiLink),源自漂亮女生自拍相簿的转寄流传。而使“正妹”真正流行起来的“幕后推手”则是台湾的“无名小站”网站,台湾最大的BBS站点PTT也功不可没。漂亮MM们把自己的照片放到网上“晒”,如果点击率高,就会被推荐到首页,这就吸引了很多年轻、好看的女孩,她们抱着交友、被星探发掘的愿望贴上照片,其中不少人后来成为了小模特,走红于网络间。可以说,网络媒体是“正妹”出名之捷径,瑶瑶因为代言线上游戏扬名,“豆花妹”则是被“宅男”拍下照片并PO到网络上而成名,而后代言商品并进入演艺圈。
“正妹”长相多偏清纯可爱、甜美亲切,通常不以性感穿着示人。陈先生说,对于“正妹”来说,清秀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元素,用一个流行语来形容就是 “萌”,之前我们以为男性喜欢女生有火辣身材或天使脸庞,但后来才发现,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清秀和质感;“豆花妹”蔡黄汝曾有一段时间衣着暴露,不料引发宅男反弹,只好回归清纯路线。
商机一年上看800亿
随着网络与媒体传播,“正妹”已从单纯指漂亮亲切的女生,变成活动营销的代名词,任何网页或产品只要冠上“正妹”,如“正妹必用”、“最适合拍正妹”,点阅率与成交率便大增。有了“正妹”就是收视率保证、就能吸引人潮。从网络到实体,台湾《联合报》引述岛内业者估计“正妹”相关商机一年上看800亿元新台币。
上一页
而这波 “正妹商机”,以网购受惠最大,又以美妆、服装与电子产品最明显。如台湾某购物网站从去年起纷纷打出 “正妹相机”、“正妹镜头”等促销活动,产品一上线就引发“正妹”与“宅男”讨论而疯狂购买,还一度缺货。业者说凡是宣传冠上“正妹”的商品,成交比例便高出一倍。
但是,根据台湾杂志《Cheers》的“正妹现象大调查”,“正妹”为厂商创造的效益,并非全然正面。高达58%的网友认为,有需要才会买产品,不会因为“正妹”代言就增加购买动机。台湾大学的女研究生佘宜娟也对本报记者透露了相同的观点。可见用“正妹”做行销诉求,只能创造“人气”,未必一定与“买气”画上等号。而台湾空中大学社会科学系副教授张铎严也在电话中告诉本报记者,“正妹”并不能通吃,厂商会根据商品属性寻找合适的代言人,例如保险业需要有一定社会阅历的人推销,如果让“正妹”去代言医药,效果就不见得会好。
“正妹”具正面意义
“正妹”大流行,岛内各界怎么看?台湾杂志《Cheers》调查结果显示,当别人称你为“正妹”时,有高达7成3的网友认为这是正向的肯定。
至于台湾大学校长李嗣涔日前感叹 “台大学生当showgirl(展场女郎),有点可惜”,5成受访者认为这句话有一点道理,但完全认同的只有14.6%,不认同者近34%。现在的年轻人对于何谓与学历相对应的理想工作,理解已经不同以往。“台大十三妹”没有从事与她们专业相关的工作,同为“台大人”的佘宜娟认为没有什么遗憾的,因为台湾的环境很自由,这只是一小部分现象,不过,她也强调台大的名声对 “台大十三妹”的发展可能在一开始有点帮助,但最后还是要靠她们自己的努力。
台湾作家王文华在接受岛内媒体采访时表示,“正妹现象”其实一直存在,没有绝对好坏,重要的是如何从中解读出应对之道,让身为“正妹”的人不仅只卖弄外表,也让不是 “正妹”者更具竞争力,如在视觉导向的年代,要学会注意自己的外表仪容,并效法 “正妹”勇于推销自己。
曾撰文探讨“正妹现象”的东吴大学社会系副教授刘维公,分析认为“正妹”象征“素人”(平民)崛起,代表每个人在社会上都有存在价值,并强调“正妹”代表了台湾多元化价值。
对于“正妹经济”,张铎严表示这是一种商业的行销模式,人的生活追求唯美,商品本身要美,行销的人也要美,特别是一些流行性的商品,如手机、衣服、汽车等,“正妹”年轻貌美,刚好符合这些产品本身的特性。“正妹”们借此机会可以出名又能赚外快,何乐而不为。这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现象。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