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得特发性震颤?都是因为它!中医一方,燥湿化痰,通络止颤

    手部细微的颤抖、头部不自觉的晃动、声音不受控制的震颤……这些看似轻微的症状,却像无形的枷锁,束缚着许多特发性震颤患者的生活品质。

    中医将这类不自主的震颤症状归为"颤证"范畴,认为其核心病机在于"肝风内动"。这种"内风"并非外来之风,而是体内阴阳失衡、气血失调所引发的病理表现。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痰湿与血瘀两大病理因素在特发性震颤的发生发展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它们如同体内的"隐形障碍物",阻碍气血正常运行,最终引动肝风,导致震颤症状。

    案例分享:

    一位52岁的男性教师,双手震颤伴随头部轻微摇晃已逾四年。患者自述症状在紧张、疲劳时尤为明显,严重时甚至影响书写和持筷进食。

    四诊合参所见:

    望诊:体态偏胖,面色晦滞,舌体胖大边缘有明显齿痕,舌质暗紫伴有细小瘀点,舌苔白厚腻

    闻诊:语音震颤,时有嗳气

    问诊:晨起口黏苦,常感胸闷脘胀,四肢困重,大便粘滞

    切诊:脉象弦滑中带有涩感

    此乃典型的"痰湿内蕴兼气滞血瘀"之证。

    患者长期伏案工作,思虑过度伤脾,加之饮食不节,导致脾失健运,痰湿内生;

    展开全文

    情志不畅则肝郁气滞,气滞则血行不畅而成瘀;

    痰瘀互结,阻滞经络,引动肝风,故而震颤。

    辨证施治:化痰祛瘀,熄风止颤

    基础方药:

    化痰湿:法半夏、炒白术、茯苓、陈皮

    活血瘀:丹参、川芎、赤芍

    熄肝风:天麻、钩藤(后下)、僵蚕

    通经络:地龙、鸡血藤

    调和药性:生甘草

    随证加减:

    情绪波动大者加柴胡、郁金疏肝解郁

    失眠多梦者加酸枣仁、夜交藤

    气虚明显者加黄芪、党参

    生活调护建议:

    饮食有节:少食肥甘厚味,晚餐不过饱

    情志调畅:练习深呼吸、冥想等减压方法

    适度运动:推荐八段锦、太极拳等柔缓运动

    作息规律:保证子时(23-1点)前入睡

    (注:文中方药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套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